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从数目和规模上获得了飞速发展,数目从 2006 年的 113 家进步到 2010 年的 147家;总资产从 2003 年的 14 622 亿扩张到 78 526 亿,每年平均增长 27.14%。这类成绩的获得与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监管部门的打折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持续支持是分不开的。但增长水平不如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中间业务占比很低。从进步思路看,城市商业银行的进步与国内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前的进步路径类似,即依靠存贷款的增长扩大规模,依靠存贷利差盈利,过多依靠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进步,过快追求网点扩张和跨地区经营,与过于依赖筹资弥补因信贷扩张带来的资本不足等。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包含国内银行在内的世界银行业的经营进步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的加大,迫使城市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法、提升增长水平。而全方位风险管理可以说是转变进步方法的要紧切入点,城市商业银行更应以此为契机审慎研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可后来居上,强化营运管理、提升竞争优势。
1、城市商业银行全方位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多起来自于早期的城市信用社,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主要体目前如下方面:
第一,风险管理文化基础薄弱,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职员觉得,风险管理只不过管理层和封控部门职责,业务部门只管操作业务,出了问题是风险部门控制不力;还有些职员觉得,风险管理只不过信贷部门关心的问题,与柜台业务无关;也有些职员甚至把风险管理与业务进步对立起来等。
第二,风险管理组织构造不完善,风险治理层面有所缺失。尽管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初步明确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方面最高权力机构的责任,董事会、高管层下分别成立风险管理有关委员会,在组织构造上设立了首席风险官,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等,但有关委员会只不过形式上存在,没非常不错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促进用途;风险管理缺少有效的运作机制,风险承担主体不清楚,风险管理的职责划分上还不够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某些角色的重叠。
第三,风险管理还不够全方位,风险管理方法和办法比较匮乏。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信用风险管理层面,对市场、操作和流动性等风险管理较弱,而且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关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缺少全方位风险管理的规划,整体协调性不够。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信贷审批权限大多分散在分支行,缺少统一的限额管理;发放贷款过多依靠抵质押物和担保的设置。市场风险主要包含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可运用的资金管理方法相对单一,应付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不足。在操作风险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原有些业务操作手册没全方位更新,对一些规范缺少系统的梳理和优化。
第四,内控管理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实行力度较弱。国内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缺少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规范及操作规则,内控规范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和隐患,不可以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如贷后管理检查报告规范淡化、顾客经理的职责履行不到位等。职位轮换规范没得到好推行,未能非常不错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第五,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需要,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相对滞后。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离新资本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法最低标准在以下方面存在差距。
第一,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尚没有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5级分类法甚至4级分类法,与先进银行 10 级以上分类办法有较大差距。第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缺少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然以定性的主观判断为主,顾客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
第三,数据水平较差、数据历史沉淀期较短,数据系统不可以达到风险计量的5—7 年数据了解期的需要。最后,内部评级尚未全方位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
第六,风险管理人才紧急匮乏。因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需要从事风险管理的职员需要拥有非常高的专业素质,不然将非常难理解业务和商品的风险性质,更很难采取适合的风险防范手段。同时,全方位风险管理需要风险管理职员对全行每个业务条线、每个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状况有个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如此,才能保证对风险的迅速辨别和有效计量,但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从事风险管理职员的数目和水平还远远难以满足进行全方位风险管理的需要。
第七,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少一流的预警技术。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要紧用途,只有准时准确地依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手段,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成效。但现在绝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没有效打造与此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在一定量上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导致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隐性风险。
2、城市商业银行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商业银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是由若干风险管理要点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将风险和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风险应付能力,尽可能减小操作失误和因此导致的损失;可以准确判断和管理交叉风险,提升对多种风险的整体反应能力;最后,能依据风险科学分配经济资本,确保银行各项业务持续健康进步。城市商业银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框架如下:
1.从风险管理文化来看,要打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目的、理念和习惯渗透于每一个业务环节,内化为每位职员的自觉行为。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来看,风险管理部门应达成从单纯后台监管的角色转换,风险管理的触角应全方位延伸到各项业务经营部门和过程控制。从纵向看,风险管理部门应达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从横向看,风险管理部门在各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窗口职员直接由同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聘用与管理。
2.在风险管理目的与政策方面,风险管理目的与政策的设定需要要以策略目的为依据,在最高层面风险管理目的的设置过程中确定明确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并将风险容忍度贯彻到中间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目的设定过程中。同时,依据风险偏好,对不同信用等级顾客的信贷业务设定不一样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以各项经营目的为标尺、风险报告目的为方法,打造对责任人的勉励约束机制,对新增业务的预期损失进行提前计提,并在责任人的任职期间或所经办贷款的生命周期为奖惩的考核依据,逐步过渡到 RAROC考核方法。
3.在风险监测与辨别方面,高管层应当依据风险偏好、容忍度和设定的风险管理政策,拟定风险辨别管理需要和工作步骤,确定风险辨别的精度、频度、深度和广度,设计风险辨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付管理方法。在风险辨别上全方位覆盖对单一与组合资产、宏观与微观与内部与外部层面事件的有效辨别和职责分工,并明确差别化的风险辨别模式和反应机制。
4.在风险评估方面。信用风险方面,通过推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工程”,开发和改进对公信贷的风险评估工具,分别打造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的评分系统;在市场风险评估方面,开发系统化的市场风险评估工具,设置以风险价值为核心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初步打造并逐步优化市场风险情景剖析和重压测试模型;在操作风险评估方面,初期应打造操作风险评分卡,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计量,逐步创造条件打造操作风险内部衡量法。
5.风险定价和处置。通过风险应付规划,明晰各类风险的应付政策,依据风险偏好、容忍度与各类风险的特质,明确各风险应付手段的适用范围。在信用风险范围,明确顾客及项目准入标准,全方位梳理审批政策,拟定明确统一的信贷政策;在明确的市场风险容忍度边界下,明确各类市场工具、商品及其组合的应付方案;引入并启动操作风险和灾难性事件风险应付管理机制和决策步骤。要补充细化、提炼和总结风险应付方案的具体手段,通过在全行范围内采集成功的风险应付策略,对既往经验进行提炼和归类,形成具体应付手段办法体系,打造并逐步优化风险应付决策程序,提升风险应付过程的科学性。比如,对于预期风险,可通过风险定价和适度的拨备来抵御,对于非预期风险银行需要通过资本管理来提供保护,对于异常风险可采取保险等方法解决。
6.在内部控制方面,通过打造内部控制的“参与约束”,对各业务层面、业务单元的重点风险点推行有效过程控制。在系统清理过去的规章规范,辨别规章规范中的有效部分的基础上,全方位梳理业务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互联网,解决过去规范中矛盾、重复、交叉的内容,打造一整套系统的、透明的、包含操作需要与控制需要在内的体系化文件。逐步改变以公文为载体发布各种程序化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模式,把所有些营运管理活动都纳入这种体系化、文件化内控管理。同时,要细化、分解、落实总行的规范体系,在重点规范不变的状况下,分支行可以参考自己业务特征对一些规范、步骤做些适合的变更。
7.风险信息处置和报告。打造包含信贷信息、市场风险信息、操作风险损失等在内的数据库,通过信息处置系统维持数据库更新,准时反应内外部风险信息等内容。银行要打造科学灵敏的风险报告规范,对银行的风险近况进行大全、剖析,对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推行成效进行剖析,形成按期、不按期综合及专题报告,根据肯定程序报送行内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各级风险决策机构;同时,要针对不相同种类型的风险来区别不一样的报告途径和风险报告的职责分工。
通过整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数据,推行集中化的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数据库;打造操作事件档案,初步打造操作风险事件案例库和数据库;改进健全风险报告规范,明确风险报告的频度、深度和职责,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不同特征,拟定差别化的风险信息传导机制,打造纵向报送与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风险信息交流线路;颁布对外信息披露管理方法,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进行规范,打造系统化、透明度高、准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
参考文献:
[1] 谭先国。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考虑[J].济南金融,2003,(7):32-33.
[2] 徐荣生。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考虑[J].金融与经济,2004,(S1):8-10.
[3] 陈巍。浅析国内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8,(14):48-49.
[4] 宁晓燕。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8,(24):46-47.
[5] 资彬。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封控的考虑[J].金融进步研究,2009,(12):86-87.
[6] 王晨,关颖,黄潇雨。后金融危机时期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纵横,2010,(2):88-92.
[7] 陈晓荣。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谈[J].经济师,2010,(9):202-203.
[8] 邱耀。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0,(7):30-32.
[9] 邵丁。城商行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想[J].银行家,2011,(5):
17-20.